admin

羽毛球掌握什么原理后让你球技大涨?

admin 热门 2024-02-13 86浏览 0

  1、能稳定的拉出到位的平高球,已经足以碾压一半业余球友。而要拉好平高或高远,最需要注意的是侧身和上半身特别是小臂及手指的放松。

  2、无球时的站姿,重心要在脚掌中前部而不要落在脚后跟。很多球友知道但是做不到,当你总感觉反应跟不上球时,就要提醒自己了。

  3、养成启动步的意识和习惯很难,而一旦养成,会明显感觉上了一个台阶。练习启动能力,最简单和有效的就是原地加速跑和开合跳,上班坐久了起来做两组,健康又长球。

  4、没事的时候多打墙,有时真的能打出花,练习打墙可能是进步最快的或者说是性价比最高的训练手段。

  5、步伐其实就那几种,咱们业余玩家没必要深究,也没法深究。重要的是把学到的在场上多实践,自然熟能生巧。后场步伐通常要注意先侧身并在最后一步收腹把重心扭回来.

  6、单打要注意回位,注意四方拉扯调动对手。机会不明显,不要轻易杀球,否则吃力不讨好。

  7、双打必须要掌握和遵循基本走位原则,否则上点水平的同伴没法跟你玩。注意前后站位时前面的人要注意举拍,后面的要注意控球和下压。

  8、要重视打球前后的拉伸准备,还要重视膝盖的保护,毕竟,保持一定的出场率,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在我像无头苍蝇一般扑腾了许久之后,朋友给我推了一张《羽毛球双打三字经》的截图,我看完前2句就懵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我相信,很多朋友身上都会有类似的毛病,现将原文分享在此,喜欢打球的朋友们可以用心揣摩一下。

  01 发完球,要举拍

  如果忘了举拍,你发球后常常会被对方打追身或爆头。

  02 放完网,原地封

  以前发了网前球,我总是习惯性的退至中场,这时对方再放网前,我就很被动了。所以双打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谁放网,谁封网。

  03 接发球,推反手

  有没有发现,多数人的反手都是弱点,所以为了缓和对方攻势,我通常都会打对方的反手。

  04 网前时,短握拍

  网前短握拍,便于灵活防守;后场长握拍,便于拉高或扣杀。

  05 遇直线,挑斜线

  06 遇斜线,挑直线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打球都是直来直去,碰到高手,很快就被遛的如狗喘一般,自从学会了变线和拉高球后,感觉又上升了一个段位。

  07 多杀球,少挑球

  08 多平抽,少慢吊

  挑球和慢吊常常会给对手创造杀球机会,好多次看到队员把球吊在对方网前,我想死的心都有了。不过以前自己也这么坑过队友,真是风水轮流转,一报还一报啊~~

  09 同伴放,速后退

  10 同伴封,连续杀

  同伴放网前,另一人则要注意守后方。

  11 杀中吊,吊中杀

  据说有一种滑板吊,很能迷惑对手,路过的大佬帮忙解释一下。

  12 杀直线,慎斜杀

  13 接杀球,守半场

  14 轮转跑,多补位

  当对方的火力一直在集中招呼一个人的时候,要设法轮转补位,逆转被动局势。

  15 多变线,冷静打

  16 多变速,少失误

  要么变线,要么变速,要么挨打。

  17 对手间,多尊重

  18 同伴间,少埋怨

  轻输赢,重友情,球友之间打球本为健康快乐,何必互相添堵。

  9月5日。瓶颈期菜鸟的自我成长——关于羽毛球高远球发力模型

  不烧教练,只通过公开的教学影像和文字,以赛代练自学成才,可能是大多数业余羽球爱好者的选择。如何从广场球、抛抛球,进入羽毛球真正的大门,如何刺破重重天花板,突破无数个瓶颈,最终享受能量层叠递进,集中迸发的爆炸乐趣?每一个有追求的菜鸟心向往之,而路漫漫其修远兮。

  成人学习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从原理和逻辑入手,而这可能也是我们学习羽毛球的最大障碍,因为很有可能我们习以为常的道理就不正确,以此而构建的运动模型自然无法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动作和节奏,小则力竭而球慢,大则伤病缠身甚至筋断骨折。现将一年以来的思考和实践进行梳理总结,谈一谈作为一只瓶颈期菜鸟的成长思考。

  今天的主题是:羽毛球的发力模型。

  网络上有很多发力模型的描述,叠加发力、杠杆原理、鞭打原理等等,我个人认为还是鞭打原理更准确,特别是肘尖之后的小臂、手指和拍杆、拍头,一旦认清鞭打的真正内涵,击球感觉是格外不同的,其他原理可能会导致力量发不透。

  关于鞭打,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消防水带铺设时,沿着一条直线卷出,圆圈逐渐减小,最终末梢能量完全传递,速度达到最大,这种形式的“鞭脊”从始至终一直在循环圈的切线上。

  另一种是街边老大爷挥舞的真正的长鞭击空时充分,“鞭脊”在前边阶段一直是穿过循环圈的,直到能量传递到末梢,鞭稍弹出击空,发出尖锐的破空之声。

  二者其实并无本质区别,只要循环圈能够越来越小,在能量不变的情况下,末梢的线速度必定是越来越快,最终形成鞭打。

  所以,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羽毛球发力的动作,首先要确定“鞭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力线”,然后要做到循环圈沿着力线滚动,而且循环圈要越来越小。

  为何要充分倒拍?——最低限度的倒拍一定要让拍头下沿能够到达“鞭脊”,加上由于倒拍时,拍头会有一个向内卷的惯性速度,这个速度和拍头、拍杆、手臂可以共同形成鞭甩的“循环圈”。

  这是搞卫生的。

  这是丹神的。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专业选手的“循环圈”一定是越来越小的,循环圈弯折的顶点,从肘尖,传递到手腕,再到拍杆,最后到拍头(拍头的扭转内旋也参与弯折),最终将弹性压迫释放,击球,如同鞭稍的音爆,破空而出!

  我的感悟:

  一是之前写过的蓄力拉力线,提前立腕拉紧,并不是最高效的发力,手腕放松(手指却要握紧),让末梢波浪般的递进,推动“循环圈”前移,被动实现弯折压迫,才是丝滑流畅爆发击球的关键!

  二是找到倒拍的“循环圈”,可以帮助你解决肘尖下移,甩大臂等问题,因为循环圈可以实现被动的弯折“顶肘”。可能你会说谁因谁果未可知呢?相信我,只要你找到这个神奇的“小圈圈”,你的整个发力体系都将天翻地覆!

  三是搞卫生的全力重杀为何像点杀?为何林丹的发力经济高效?因为他们的循环圈能达到拍头T形区,最终的弹射,只是拍头的弯折回弹(当然没那么理想,拍子不是完美鞭子,只能无限接近),卸力的动作当然也很小,就如同鞭子的完美甩动,需要卸力吗?不需要。

  四是霸王杀的原理:对羽毛球来讲,循环圈并不是一开始越大越好,因为圈圈越大传递的时间越长,尽管这样发力越充分。有时为了将击球准备时间缩短,可以将循环圈人为缩小,比如主动直臂立腕(对,我们不要充分发力,我们要快速发力),这就意味着循环圈的顶点直接靠自己的力量强行压到了手腕,此时倒拍发力,尽管身体会带回去一些,由于手腕强行发力,二者对冲,会有“挤”的意思,但发力时间能够大大缩短,快速出击,这就是霸王杀的原理。而林丹会将霸王杀的动作原理用在每一个位置的发力上。

  通过对鞭甩的更深的理解,和羽毛球动作的对应,可以将“循环圈”应用到各个动作上,比如往前扑球,将拍头用力内卷,再快速伸直(会伴随内外旋动作),就会小而弹射,而伸直的意思,就是将“鞭脊”穿过循环圈,避免提前松开循环圈卸力了。

  下一期预告:关于蹬转和拉转,我的理解,让我再好好想想。

  9月1日预告:缓解或杜绝抡大臂的方法,以及理论依据,价值十个亿,同时解读林丹独特的发力技巧。领会这一点,可以帮助你解锁所有位置发力,想听的留言,容我好好整理一下思路,担心羽毛球教练们会下岗。

  2023年8月27日。发力再上一层楼,入门不易,门内还有好多门,难怪说高远球是一辈子的事。今天的主题依然是“弹射”,而且又是对过往的否定,包括对8月初的自以为是的否定。

  这个否定不是说之前的理解不对,路线解剖都没错,但错在哪里?错在从头到尾都在发力。

  因为“弹射”,一紧一松而已,不是全程发力。

  如果肩膀之后的人体没有肌肉,只有骨骼和筋膜,可能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人体绷拉后的“鞭打”力传导,难就难在肌肉分布在每一个末梢,越往后边的肌肉主动发力,对力传导越是灾难。

  当然,最大化的发力,应该是“核心力量的鞭打传导+末端肌肉的力量在最佳时机的层层叠加”,这两者如果只能取其一,我们可以只要前者:核心力量的鞭打传导。

  这意味着,我们发力感觉,应该先找前者力传导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寻求末端肌肉力量择机叠加。

  今天,分享一下,放松的时机,可能依然不全面不准确,但确实是又一次突破,不亚于体会到手腕的筋膜弹射的那一次突破。

  顶肘前绷拉,顶肘后放松。

  在安赛龙b站账号有个视频,教大家杀球,张连营教练提到一段话,以前也曾经提到过的“胳臂和身体都是静止的”。

  很抽象,却讲到了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身体和大臂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实现核心力量传递到肘尖。

  如果比做鞭打,人体大臂就是鞭柄,是力量的来源,肘尖以后的部分都是柔软的鞭子,肘尖是引领鞭子甩动的节点。

  很多教练强调顶肘,殊不知,有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不做到位,顶肘很容易变成无效顶肘,这个因素就是臂后深线的拉紧。也就是大臂抬高和和身体连通,大臂下侧筋膜必须绷紧!此时的顶肘,才能传递身体力量!才是有效顶肘!!

  肘随身体向前、向上顶,“鞭子”部分主动或被动向反方向下压、后压,压到极限时,释放,后半部分放松,小臂,手腕,拍子卷出,弹射!(香港的篮球鸭蛋教练又要收版权费了)

  这个过程中,肘尖位置不要马上松下来,要一直顶在原地,等击球动作做完才能放松,伴随卸力。这个问题是我自己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大臂提前放松。为何不能提前放松?前边说了,身体和大臂是鞭子的柄,如果甩鞭子时,柄松了,不就相当于把整个鞭子一起扔了吗?力量提前卸干净了。如果你有同样的问题,共勉。

  身体和肘尖绷紧到极致时,就是弹射发力的瞬间,之后不需要再主动发力(叠加力以后再揣摩,就像你想让350时速的复兴号高铁跑得更快,你想上去推一把,如果你比它慢,挂在车上被拖着跑,反而你成了一个负担,会拉慢这辆车,末端肌肉的叠加发力也是这个道理,叠加的时机和速度缺一不可,需要极佳的身体协调性。)

  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旦品尝到,迅疾如风的畅快,让人一扫烦乱,甘之如饴,想起过往练球的种种,那些无效的挥拍和汗水,会有几十年白活了的深深叹息。

  2023年8月11日。最近一周收藏量大增,看来有很多朋友找到了共鸣,或者感觉很新鲜,而我自己也因为一周前8月2日的思考飞速进步(感兴趣又没闲工夫的朋友可以略过该日期以前的文字)。

  打球十几年,但真正带着思考练球,是从疫情开始来的三年多,而进步飞速,则是4月13日提出蓄力“拉力线”原理以及发现一本宝书《解剖列车》开始。回头一看,真有十几年白打了的感觉。今天分享两个想法:

  一是成年球友纠正动作,不能有太多的关注点。学羽毛球,有很多点,比如两只脚的站位前后关系,蹬地发力的顺序,转髋,挺胸,转肩,顶肘,旋臂,握紧,卸力,等等。说实话,除非身体协调性很好的,普通人真学不会,更别说天生没有运动细胞的朋友了,绝对顾此失彼,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乖乖的排着队,按顺序第次发力的。

  我现在教自己纠正动作,就告诉自己一个原则:直臂立腕,重心下拉。

  网上有专业教练明确说过,备拍不用倒到拍头下垂指着地面,贴着脊背(就是网红王美女的动作,不建议学),直臂立腕后,拍头朝后,略向下即可。

  在此基础上,拍头支点不动,用重力下拉撬动拍头,像杠杆一样拍头内旋撬动羽毛球,极其省力且弹射。这个过程中,想象手不动,整个身体的力量去压,去挤手腕的筋膜,手千万不能提前随摆到身体左侧,要定在那里,等待身体压上来,压不住了,再内旋,击球,卸力。这不就是李矛说的霸王鲨的“挤”的感觉吗?

  二是根据筋膜弹射理论,可以清晰地看出运动场上谁是高手,甚至能尝试着评论部分专业运动员的发力。

  真正高效的发力是什么样的?卸力动作小的。也就是前文说的,击完球“挖”的动作越小,说明力量传递越高效充分。那一刻,全身所有部位包括拍杆都由动转静,最终只有拍头旋转着拧了一下,球弹射而出!

  为什么呢?杠杆的支点距离作用点(击球点)越近,力矩越大,不用过多解释。

  想到这些以后,我又去看了一下林丹,薛松,韩国女单安洗莹,发力动作都非常精巧,特别是安洗莹,几乎是女版的林丹。击完球,核心几乎毫不动摇,稳如泰山!这样的击球,必定又快又稳又突然,因为她的手定在那没动,是身体压过来的力量,直到击球前一刻,你完全没办法预判击球方向,防守稍微提前一点动作,拍头就能够微微的多转一点少转一点,击球方向随时应变,击球时,拍头几乎停在原地,不再向前运动卸力,隐蔽且突然。

  这就是就刘辉教练非常认可安洗莹的一点,称为“框架”,我称为“预拉紧”,就像弹弓的皮筋一直崩拉着,见到目标,松手即中。

  相比之下,何冰娇为何总是欠一口气?观察一下,何除了左手持拍,技术特点跟林丹似乎没有一点关系,特别是发力上,何的击球手移动范围很大,卸力动作也大,导致力量相对不太集中,隐蔽性和突然性不够,即便是跳杀,杀伤力也少点意思,这一点韩悦也是类似。发力效率如果不高(即便是一流的专业运动员,相对她自己也还是有提升空间的),为了强杀,必定反噬身体,伤病增加,运动生涯缩短,但愿我是错判吧。

  2023年8月2日夜(补充)。白天描述的图文,发现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讲到了发力的人体末端——腕关节和手。如果领会到这一层,充其量是还过得去的发力,远远达不到击球的爆炸感。要补充的内容是:

  人拍合一,拍面即手掌。腕关节的发力杠杆支点最终要延伸到拍头,至此才算真正登堂入室,踏入宝山。

  前文提到,空间中想象固定手的位置,大小臂向下,向前拉,迫使手腕伸直内旋,这是初级入门,目的是找到“臂后深线”在小鱼际一带的发力感觉。如果想进阶,必须要“找到拍头”,将空间支点,迁移到拍头,具体哪个点,上图所示。

  为何是这个点?把拍头跟手掌对应起来就行了,其实就是对应手掌的小鱼际,左下侧位置,拍头大约七八点位置(拍头顶为12点),内旋线指向拍头一二点位置。

  以此为支点,拍头内旋,如同一张大口咬合,对羽毛球形成包裹效应,不容易打飘,以右手持拍为例,右侧直线抽球不会出界(包裹是向内的),头顶下压不会偏高(包裹是向下的)。

  所讲内容已结束。说一点题外话,最近除了羽毛球,我还看点篮球,乒乓球教学,自从想明白这些道理,羽毛球之外的其他的运动技能也有了肉眼可见长足的进步,同时有反哺到羽毛球的发力上来。

  举个例子,乒乓球正手横拍击球技术,对我启发也很大,就是利用拍面自然形成的包裹效应,在不需要手腕多余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力量的叠加,而且不会发飘。

  这也让我明白了羽毛球界的分析大佬 @冰王 在文章中提到并制作动图的“包击”,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错的,再次感谢大佬的分享,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惭愧。

  但是说到包击,其实又跟我前边说的支点有所差异,因为羽毛球包击,是以拍头上端大约11点位置为支点,右下侧五点位置内旋包击,有点像铡刀的动作原理。可能随着击球动作的不断成熟,支点是可以随心所欲不断调整的,不同的支点可以打出不同的效果吧,以后还要慢慢揣摩。

  回到刚才乒乓球的包裹击球,我的体会是,内旋发力也许并不是羽毛球发力的终极奥义,因为乒乓球正手的普通击球,其实是外旋发力,击球点在拍面的偏左下侧(对应手掌的小鱼际位置),而当遇到高球下压扣杀时,会出现先内旋下压,击球瞬间外旋击球的效果(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对,希望有乒乓球高手指点),击球点依然是拍面的偏左下侧。

  这让我想到羽毛球圈子击球感觉不同于其他运动员的两个球员,薛松和金廷,特别是薛松的高远球教学,很明显的发力感觉与其他教练不一样(如腿腿?),大多数教练是内旋过程中击球,击球结束后卸力,拍头有一个向内“挖”一下的动作,有些“挖”得比较大,有些小。但薛松似乎是在内旋结束后,外旋“挖”拍头的瞬间击球,或者是内外旋转换的瞬间,总之感觉大不一样。

  我突然想,这个动作不是和乒乓球的正手横拍发力动作如出一辙吗?乒乓球应该也是先内旋,再外旋,只是内旋动作十分隐蔽短暂罢了,这是不是意味着,羽毛球充分发力的最佳时机,也应该是内旋结束,外旋开始的瞬间?而吊球发生在内旋过程中,滑板发生在外旋过程中。

  对与错,相信很快就能在实践中找到答案,共勉。

  2023年8月2日(完结篇)。昨天找到一个全新的手感,尽管还不稳定,但感觉太好了,忍不住记下来。怎么描述呢,前端动作做完,短暂的停顿之后,持拍手像一个拧紧的发条,松开的瞬间会不由自主的释放、膨胀、旋转。释放的那一刻,没有任何主动发力,任凭小臂带动手腕,自主释放内旋,只要碰到球,就一定能原地爆炸,弹射出球。

  认真想了想,找到和巩固这种感觉,还是先从手腕开始,以手带腰。

  之前提过预拉紧的观点,身体要像发条一样极度后卷,这次简化一点,找到击球前身体最后一个环节的筋膜拉伸的感觉——

  直臂立腕!

  先提第一个观点:要想手腕不受伤,就要使用手腕根部最强健的一根筋膜,来拉动手腕和小臂内旋,否则根本无法承受核心传递过来的强大的叠加鞭打力。

  按照发力方向和身体结构,我们可能用到的手臂肌筋膜有两条,第一条是手掌平面的宽面肌筋膜(解剖列车称为“臂前表线”),我们通俗命名为”断腕线“(控制手掌抓握,以及手腕内曲,俗称撅手腕)。“臂前表线”(来源于《解剖列车》)

  第二条是小指下侧延伸到后壁的后侧面肌筋膜((解剖列车称为“臂后深线”),我们通俗命名为“掌刀线”,如电视剧里用手掌砍晕别人的动作。“臂后深线”(来源于《解剖列车》)

  拉动小臂和手腕内旋,显然是用第二条,“臂后深线”(“掌刀线”)。“臂前表线”由于需要控制五个手指抓握及手腕内曲,筋膜比较分散,强度不够,而且由于手腕的结构限制,很容易撅手腕。

  接下来提第二个观点:要想拉紧“臂后深线”(“掌刀线”),需要手臂抬起,牵拉腋下的肌肉,一并形成拉力线,此时“立腕”才能充分拉紧,《解剖列车》关于这一条有专门论述“手臂需抬起至接近或高于肱三头肌的连接点,才能使其激活”(如图)。(来源于《解剖列车》)

  这也就是上边所述“直臂立腕”。大家可以做一个试验,在大臂垂下放松状态做一个立腕动作,也就是手腕极度内旋+内收,摸一下豌豆骨(小指、小鱼际根部与手腕交接处)下侧手筋,已经绷紧,按下有些弹性。如果此时将大臂抬起,大小臂逐渐伸直,会感觉到这根手筋更加明显的绷紧凸出,意味着它被进一步拉紧。所以,手臂伸直+大臂抬起+立腕,三者才是“掌刀线”拉紧的正确动作(注意,这个是击球前最后的拉紧,此后就是释放击球了,这是一个力量由积蓄到释放的转折点)。

  下面,有请摸摸他做个示范。摸摸他击球前瞬间摸摸他击球前瞬间(镜像翻转)

  但是,接下来的力量释放环节同样及其重要,我们都知道拍子要内旋击球了,看了无数视频,都在说内旋,但往往我们找不到突然内旋释放的节奏和感觉,最终只是形式上内旋了,击球比不内旋有了很大进步,但球速依然不够,不够爆发、不够突然、不够清脆。这几乎是打了多年之后、90%业余爱好者遇到的障碍。

  到此,方才见到羽毛球发力的大门,过了这道门,配上一定水平的有弹性的步伐,才能谈得上“会打”羽毛球了。我自己目前正站在这个大门的门槛朝里边张望,很荣幸能把目前见到的有限的风景分享给大家。

  灵魂画师画了一张力学图:

  并不严谨,粗略的表示一下手腕处,掌刀线被拉紧的状态,右侧B是手及球拍方向,下侧A是小臂,O是手腕的一处支点,红色线即拉紧的筋膜。箭头方向表示拉紧后拉力收紧的方向(弹性线上拉力处处相等且朝向两侧,在这里不过分计较)。正常来讲,我们会如果要让右侧弹起,应该让A和O固定,让B尽可能下压后突然释放(这就是B站袁正益教练说的杠杆原理,形式上稍微有点特殊,鞭打处处是杠杆)。

  最难的地方来了,A和O偏偏不是固定的,它是我们的小臂和手腕,在挥拍过程中,一直都在移动,如何实现移动过程中,拉紧“掌刀线”,是这羽毛球发力之门内最大的奥秘。

  甲:臣有一策

  乙:有屁快放

  我们反过来,让B不动,这个很容易实现多了,差不多就是平时将的架拍,只不过,我们需要大臂举高+立腕架拍,有很多专业运动员也是这么做的对吧,由于大臂举高,与小臂几乎伸直,此时球拍是向后、略向下的。用A沿着O点内折实现手筋绷拉,B(拍子和手)由于惯性停在原地,小臂向下、略向前拉动(注意,一定是拉动为主,自动会产生绕圆撬折的效果),你终究会发现,几乎是靠着重力在拉动大小臂,而不是靠着肌肉拼命弯折发力,这就是专业运动员们说的“杀球其实不用发力”的根源,感悟到这一层,这扇大门差不多就要被推开啦。

  大小臂往下拉,球拍真的会往前击球吗?答案是会。

  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什么?O点的稳定。也就是手的稳定,千万不要伴随挥拍,把手降下来、挥到前方去了,空间中,手仿佛定在那里,实际肯定不是完全定着的,会移动,但你的感觉就是手没有动,手可以原地旋转,但不要发生空间位置移动。这一段话,起码就值专业教练价值1万的课程,一定要好好领悟。

  此时,大小臂伴随重力作用下拉,O点没有移动,球拍受惯性作用也没有移动,立腕的夹角达到极限,掌刀线终于被拉紧了,那一瞬间的停顿之下,承受不住拉力必须释放,会产生什么效果?手腕内旋+伸直!(不要纠结手腕会不会内旋,其实是小臂内旋的话了,此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手的内旋),带动球拍一并内旋+伸直。

  关于如何让拉力转化成内旋,还需要再解释一下,如图,掌根到食指根部的箭头,就是球拍拍柄的方向,意味着拉力沿着这个箭头方向进一步传递了,手掌必定被拉动伸直,以及沿着掌根内旋。需要注意一点,拍面不能完全像砍刀一样,侧框对着掌刀线(击球点),需要有点倾斜的,这一点也是与B站聪聪教练说的不要用翻转发力,要直接引拍击球一个意思,就是拍面一开始就有点是倾向于正拍面,否则完全侧框对球,就无法实现筋膜拉动的弹射和内旋,这一点不太容易表述,慢慢琢磨吧。

  所以要告诉大家的是,内旋,一定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小臂内旋,容易产生一个误解,变成球拍与小臂夹角过大,扇扇子一样的挥拍,而要体会到沿着掌根小鱼际与腕骨结合处内旋,此时球拍几乎是沿着拍柄为中心旋转(这里用几乎,也是说不能完全沿着拍柄为中心旋转,与上一段的完全侧框对掌刀线是对应的),能够大大提高发力效率,提升击球效果!

  至此,门内风景已分享完毕,剩下的交给时间来巩固心得,如果能够与大家产生一点共鸣、共同取得进步,善莫大焉!

  (基本完结,欢迎交流)

  2023年6月25日,这么快又更新,标志着对前文的再一次否定(不太准确)和提升,对发力的理解到了一定台阶后,迭代太快了,高远球永无止境,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这次要说的关键词是:“鸭蛋”。

  不是端午节吃的鸭蛋,而是“压、弹”的港式发音,来源于B站的一个香港篮球教练,教大家投篮动作时提示的找身体筋膜压缩、弹出的感觉,以前总也理解不了,今天突然灵光乍现,找到了羽毛球发力的“压、弹”的感觉,南天门洞开,再上云霄。可能天外还有九重天,管他呢,能上一层是一层,每层都有新风景。

  这种感觉的来源很奇怪,就是躺在床上,脑海中思考反手击球动作,模拟击球时,突然大脑中有一种强烈的击球前筋膜压满,突然释放的弹射感!不是单纯的一条路走到头的推、挤、压,而是压到极致,短暂停顿后的弹射。

  赶紧滚下床去尝试,依然时有时无,但偶尔出现的全新的弹射感,依然让人兴奋不已!

  感觉时有时无,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

  孩子在家里逗鹦鹉玩,我就拿个拍子和两个旧羽毛球在走廊找感觉。

  带孩子下楼遛弯,我也拿个拍子和两个旧羽毛球在楼下空地找感觉。

  去买个菜,我也拿个拍子和两个旧羽毛球在走在路上、拎着菜找感觉。

  去拿快递,我还是拿个拍子和两个旧羽毛球在走在路上、排着队找感觉。

  深更半夜9点半,孩子洗了睡了,我还拿个拍子和两个旧羽毛球跑到路灯下找感觉。

  ......

  刷手机、听戏、跳舞、练剑、发呆的邻居们都拿奇怪的怜悯的眼光,看这个一个人玩羽毛球的傻子,我不在乎。

  稍纵即逝的感觉,若隐若现的感觉,我相信“人在家中躺、球技心中涨”的事情都能发生,一定是老天冥冥之中在给我暗示,这个感觉像是一条嬉皮笑脸的小狗,你没管它,它跑过来蹭你腿,你想摸摸它,它又骄傲地躲老远,这次要是不抓住,它就会远远跑开,还会不会回来,我不知道。所以,这次我一定要抓住它,拴紧它,把它彻底变成自己的忠狗!

  又看羽毛球单打比赛的视频,看到有几个击球前备拍动作,正手和反手,某几个持拍动作在击球前,那条狗又出现了!那种蓄势待发、箭在弦上的绷拉感、力量感、弹射感,快扶我起来,我又悟了:

  那条狗就是,击球前的手腕的持拍状态!

  手腕极限内收+极限内伸形成“立腕”,这动作我会呀,在前边6月15日找到弹射发力点(或者称为绷拉点),已经详细阐述了,理解的很透彻呀,但为何还是缺少弹射感??为什么?为什么??

  狗又开始撒欢,看着你摇尾巴,你靠近他,它又要跑。

  掰尺子弹纸球,扯橡皮筋崩苍蝇,模仿让我们陷入沉思,缺少哪一个动作?

  释放、释放、释放!!弹性压缩,必须得突然释放,才能弹射!

  我们的发力,是不是拼命的压腕内旋,直到击球瞬间,还意犹未尽,继续下压,所以球碰到拍线,像有千钧之重,把手腕、手臂都压废了还是出球软绵绵?

  因为压动、推动的力量,最大的特征就是:慢。

  力量再大,它也是慢,慢就对不上击球节奏,力还没发出来,球就到了。

  提前倒腕压缩,球到之前手腕放松,突然释放弹性势能,给球迎头撞击!神功已成!

  我不再追那条狗,不再靠近那条狗,甚至不再看那条狗,它却摇着尾巴贱兮兮的不走了,非要跟着我,甩都甩不脱了。

  狗子好贱,羽毛球发力也是如此,追赶着不是发力,突然放手,力如电光火石。

  2023年6月22日,端午安康!有时候,我觉得我写的内容应该叫做“关于羽毛球你都明白了哪些没用的道理?”从整整一年前开始记录,每次在场下自己琢磨都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又每次都在球场上打回原形,倒不是说没有进步,而是离我想象的一旦突破理论,立马飞龙在天、大杀四方,还有很大差距。但每次进步一点点,终究还是能走向光明,回过头来看看,每一次的发现都没错,但想一通百通,肌肉记忆首先就不同意,除非用时间硬掰。

  说一下最近的新体会。

  一是思考局部不如思考整体。原来的发力太多的琢磨小臂,手腕,琢磨的结论倒没错,但有点本末倒置,能提高,但很有限,因为身体的力传导没有解决,打球感觉时有时无,有点像大理段氏的六脉神剑,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核心力量传递的问题没有解决,这在第二条具体说。

  二是今天想通了困扰很久的身体和肩膀之间的力传导问题,以前肩膀嘎嘣撞击的感觉彻底解决了,非常通畅,同时顺便一并解决了腰部发力疼痛的问题,似乎真的一下子就打通了任督二脉。

  先说结论:身体的力量一定要在肩膀通过拉力传递到手臂,而不是杠杆折力,腰部,胸部都一样。

  最重要的是肩膀,相信大部分业余爱好者都会困扰于此。

  肩膀位置是非常特殊的关节,四个方向(不止,应该是360度)都能活动,也因此最容易受伤,不管往哪个方向活动,一旦发力不对,如果出现“折”的动作,就如同吃整个烧鸡,把鸡翅膀根拽住左折右掰扯下来一样,受伤是必然的!

  不能折,就意味着只能找有弹性的“橡皮筋”——肌筋膜。那么我们来找找,哪个方向才是拉力方向。把大臂抬高,可以明显摸到胳肢窝前后两侧都各有一条厚实强劲的肌肉(具体叫啥名字不想搜了,知道名字其实也没多大用,就称为肩前筋膜,肩后筋膜吧),做少先队敬礼动作,可以感受到这两条肌筋膜都被崩的紧紧的,特别是后侧更明显也更厚实,本着谁强用谁的原则,我们可以预料,要么两侧一起用,如果只能用一侧,那肯定是后侧。

  用架拍动作,假装自己是一只大鸟,大臂和小臂和球拍都是翅膀,想象自己要飞翔,煽动翅膀,因为球拍在前边,所以更像一只老母鸡扇翅膀的样子,你会发现,大臂由举高到夹紧的过程中,小臂和球拍会因为惯性变得竖直,然后被大臂带动下甩,最终卸力,沿着腿前甩动到身体左侧。

  丝滑,顺畅。

  接下来,只抬高持拍手,做同样动作,类似侧身运动,自己摸一下胳肢窝,应该是后侧筋肉被拉紧了,身体拉直,像只有一只翅膀的大鸟,扇动翅膀,肩后筋膜拉动大臂下压,小臂被带动下甩,拍头像挽了一个“剑花”一样,破风下压,最终卸力,沿着腿前甩动到身体左侧。

  依然丝滑,顺畅。

  这个过程中,因为担心球拍甩到身体,会不由自主地稍微左侧后移一点,侧身一下让出卸力位置,已经很像正常挥拍动作了。

  很神奇的一点是,你会发现,挥拍并不是垂直身体平面向前挥,而是向侧面挥,沿着身体平面画了一个圆,球拍的击球方向却能向前,向下翻转。

  这个就是肩膀不再被“折”的关键的关键,因为肩膀是被“肩后侧筋膜”弹性拉动挥拍。

  至于胸,腰,都不是“折”,身体成反弓状态后,依靠左腿后摆,叠加重力作用,是一种沿着反弓倾斜的圆弧拉动的状态。

  至此,不再考虑转髋,挺胸,顶肘,内旋这些名词,只用一个词:

  弹性绷拉。

  不是那些理论不对,而是它们都是表,而不是里,只学动作,就是徒有其表,不得其法,只有由表及里,理解心法,废掉过往一切功力,重新开始,方为坦途大道,可越堑通天。

  2023年6月15日,黎明已来临,正手和反手发力全部解锁,为自己喝彩!先说两个结论:

  第一点:找到弹射发力点(或者称为绷拉点),是发力的关键!

  第二点:正手发力是手腕(准确说是小臂)先外旋拉紧、再内旋发力,反手发力则反过来,先内旋拉紧、再外旋发力,而不是单纯的正手内旋、反手外旋发力。

  第一点 后卷找到崩拉点

  先说第一点,一解决了,才好解释二。前文(往下翻一翻)已经有过结论,人体的发力是依靠筋膜系统的绷张产生拉力才能稳定和动作,辅助肌肉收缩,第次拉伸传递到末端,挥拍形成鞭打效果,这是一切分析的基础。所以这个过程有个特点,各个部位肌筋膜是通过一段一段的骨骼节点串联起来的,当然也有部分筋膜是跨骨骼节点将多节骨骼覆盖,如同列车车站,有的每站都停,有的会越站,这就是“筋膜列车”这个奇怪名称的由来。

  所以羽毛球要想发力快、发力效率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筋膜预拉紧”,形成一种近端稍动则远端立刻有感知、有反馈的效果,这在时间充裕、大力重杀时还体现不出其绝对好处,但在被动防守、网前“雨刷”时,绝对是首要精髓、迎敌利器。

  预拉紧的顺序,要“以手带腰”,这是跟羽毛球教学经常提到的发力顺序“腿腰肩臂肘手拍”,简称“以腰带手”正好相反,但并不冲突,因为我说的是“筋膜预拉紧”的顺序,也就是跟发力顺序是反过来的,所以如果你听到某个教练告诉你要“以手带腰”,不要疑惑,他说的是准备动作,不是发力动作,而且这个教练是真的懂发力的。

  以右手持拍正手发力为例,假设你握拍已经正确掌握了,握拍不要追求放松,用力握紧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小臂不要僵硬、固定,要能像拿钥匙开门一样,手捏钥匙很紧,小臂灵活转动开锁。

  步骤①:手腕极限内收+极限内伸形成“立腕”(不懂手腕内收、内伸是什么动作的可以百度一下啊),拉紧小指→豌豆骨→肘尖筋膜。此时如果小臂竖直,拍面会呈现外侧略高、内测略低的近乎水平状态,也就是立腕角度几乎是90°,肘尖、小臂、手、球拍似乎是靠在了一个大圆球的外侧,这个不存在的大圆球万分重要,切记!

  步骤②:我们暂时不找躯干的拉紧,试一下只拉紧小臂到末端筋膜的“小鞭甩”发力。大体上固定肘尖的空间位置,小臂竖直,球拍基本水平,此时让大臂内旋,让小臂以肘尖为支点,画圆。刚才说的不存在的大圆球初级版,出现了!(命名为B1.1)只不过是肘尖是圆心,小臂是半径,手拉着球拍在圆球的表面丝滑的滑行,手腕初期状态不是折,而是沿着小指根部、手掌外侧掌刀、豌豆骨一条短筋膜的拉力(取个名字掌刀线)前进,这一点极为、极为、极为重要,手腕不受伤全靠它了,特别是后期学会把身体力量传递过来之后,手腕处发力不正确的话,前端躯干和手臂越有力、越有效率,手腕越受伤!

  如果你认同上边所说的,你会发现,在发力前段,力量是沿着“掌刀线”拉动,必定是拉着整个手以豌豆骨(其实是手腕处的筋膜节点,用豌豆骨这个大体的位置更容易说明)为圆心向外旋转,带动小臂外旋。同时由于强大的离心力,立腕的90°坚持不住,必定朝着肘尖方向(筋膜拉力方向)展开,角度逐渐增大到120度左右,这就是上文所说发力是先小臂外旋,这个外旋,其实类似于拿刀砍人的动作,因此也有人说,挥拍就像拿刀砍人,快砍到时发现砍错了,已经收不回来,只好内旋一下,避开刀刃,用刀面拍人。此时,受手腕结构限制,不得不开始内旋,此时拍子与手臂角度越来越小,几乎接近平直,此时的内旋很像捏着一个大钥匙 逆时针旋转开门锁的动作(如果球拍和手臂角度很大,像扇扇子一样,发力效率是不高的),由立腕120°→180°几乎小臂和球拍成一条直线,充分发力击球(参考国羽王晓理、韩国孔熙容等人的杀球,很明显的杀球时手臂完全伸直,发力效率极高!),此后手腕(小臂)继续内旋卸力,如果身体不伴随卸力,就会内旋到极致,再次被反向筋膜拉动,产生外旋回弹。因为是筋膜的弹性形变和回弹,所以这样卸力并不会受伤,除非筋膜受损(正常来讲,发力需要的筋膜拉力更大,如果是受损也会是发力的受损,不会是卸力受损)。

  步骤③:步骤②其实是个插曲,我们跟着第一步继续预拉紧工作,其实这一步不需要太讲究,就是我之前(往下翻一翻)说的“卷”与“展”理论时的动作,大臂举高,尽量沿着右肩→左腰→左腿后卷。感受一整条筋膜被拉紧。

  此时,身体稍微绷直,球拍就能立即响应、弹射!

  第二点 正手发力的“内外旋”

  正手,是先外旋拉紧、再内旋发力,如果说的有点绕,也不要紧,一旦你理解我说的意思,要么是你日用而不知,要么你的发力会从此产生质的变化和飞跃!

  我们再次回到步骤②,你会很容易发现,这个动作很像是以豌豆骨为支点,小臂是个杠杆在向上“撬动”手和球拍,从而使球拍往上翻转,可能这也正是袁正益教练一致强调的,羽毛球发力是杠杆原理,而不是鞭打原理的原因(袁教的大杠杆是以胸为支点,下段撬动上段和手臂,身体各部位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是无数个杠杆组成了鞭甩)。对与不对我们不用太纠结,确实有很多时候用杠杆原理更容易理解,能帮助我们找到发力感觉的理论,就是好理论,这一点诸位应该同意吧。

  然后,我们着重分析一下,正手发力的步骤。

  为何我总是用“手腕(小臂)外旋”这样的表述,因为我知道外旋、内旋本质是小臂的动作,但最终看起来是手腕的旋转,所以放在一起,希望刚接触羽毛球的朋友既能直观理解,又能明白我的意思。

  当小臂撬动,让立腕的手旋转时,是内旋吗?如果你是直接内旋,其实也能发出很好的力度,这在业余圈应该已经是高手的发力了,但其实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这与刘辉教练说的握拍外翻过多,少了向内转的1毫米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你球拍外翻就意味着提前内旋,或者无法充分外旋蓄力,所以刘教练说那样力发发不透。(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反对:为什么马来西亚、印尼一众好手的握拍都是架拍外翻,但是杀球一样厉害,比如李教练,比如天才陶肥、猛男金庭,这个我在后边按自己理解解释一下)

  正确的动作应该是先向外旋,这个外旋的幅度相对较小。这个外旋过程中,拍子是几乎一直是拍框“破风”状态(前边的砍人的比喻),同时立腕90°形成的大圆球初级版导致拍子被手拖着沿球面前行,空气阻力最小!这个过程很难描述,我在任何羽毛球文字或视频教程都没有见过,希望亲爱的朋友用你超高的悟性,和巨大的空间想象力,想象一下拍子在三维空间沿着一个大圆球上的丝润滑动。

  有的朋友可能很快就理解了,哎呀,这还不简单,整这么大一堆,不就是手腕(小臂)先提前外旋甩出去,然后再内旋发力吗?其实很接近,但又差点意思,因为外旋是伴随着球拍角度逐渐伸直的过程的,伸直到一半开始内旋,完全伸直是击球瞬间。这是一个复合动作,很难用语言简单描述。

  结论:

  正手发力四个层级:

  L1不会内旋发力,撅手腕,职业生涯已经断送到医院。

  L2内旋发力,但直接内旋,没有外旋蓄力,推动感很重,只能应对非常主动、有充足时间的来球,被动球基本下一拍就被干死了。

  L3主动外旋蓄力,然后内旋发力(扇扇子发力),有轻微弹射感,主动球发力比较轻松,不太被动的球都能回过去、回到位,但无法应对被动快速来球,或能回球但来不及变向。

  L4参与鞭甩的外旋“砍人”+中途内旋发力,任何位置只要球拍能够到球,就能弹射回到对方场地几乎任何位置。(后来想了想,砍人真的不太像外旋,算是立腕伸直的过程吧,唉,走火入魔想太多了,算是心路历程,耽误大家时间了,真正用的时候其实一点用都没有,还是尽量简单吧)

  

  

  

  反手发力就不详述了,将正手反过来即可,你会很快拥有陶菲克的反手发力效果,如果真的有朋友感兴趣,下次再补充。

  最后回答前边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马来西亚、印尼一众好手的握拍都是架拍外翻,但是杀球一样厉害?

  我的理解是,握拍内旋较多(代表人物林丹、王晓理,以及大多数韩国队员),架拍时拍面几乎像照镜子一样贴着脸,或者倒到脑袋后边,似乎不太美观,但可以在头顶甚至身体偏后侧充分蓄力、发力,最理想的发力位置是右肩(右手持拍)正上方或偏右侧正上方,发力范围更大,可以精简步伐,有利于头顶突击。

  架拍外翻,为了追求同样的发力效果,击球点相对身体就会更靠前,所以陶菲克、金庭经常站在底线外起跳杀球,就是为了便于让出击球点,从步伐角度来说,其实不太经济,要多走半步才能充分发力。当然,更有可能只是他们的架拍习惯不同,在击球过程中又回到了同样的道路也是有可能的,人与人之间有细微的身体结构差异,不可能完全相同,只是我自己理解,对与不对,供大家探讨。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2023年4月15日,黎明破晓的愉悦,与君分享。找到发力“筋膜列车”,才是弹射发力的根源。今天的感悟,是对13日蓄力拉力线原理的补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翻。

  蓄力拉力线,本来只是自己的一点感性感受,找不到理论依据,曾经在知网下载过很多杀球发力的各部位肌电放电顺序和大小的论文,但也被三角肌,肱二头肌等一众名词整得头晕,直到在知乎无意中看到《解剖列车》的描述,特别是看到一张图片(侵删),心中疑惑顿解,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图如下:

  我苦苦寻找的弹性拉力根源,并不是肌肉,而是筋膜系统。骨骼是松散的,只有被筋膜+肌肉系统形成平衡张力,才能稳定身体,类似于下图的长颈鹿玩偶,底部的弹簧一送,整个就塌下来了。

  回到刚才的图片,高远球或杀球前,反弓蓄力,其实就是要找到筋膜的完整、连贯的拉力线,借原图画个示意图:

  当然,这个图不是规范的倒拍+反弓动作,只是表达意思。很显然,筋膜系统就是人体的最有弹性的“橡皮筋”,适度拉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弹性接近极限时,就是击球前的那一下停顿,然后整条线弹性势能释放(如同弓弦突然断开,弓背绷直),叠加筋膜相关肌肉收缩助力,进一步带动这条筋膜线加强收缩,并且骨骼的第次绷直,传递带动,形成鞭打效果,这一切都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势不可挡,雷霆万钧!

  而这整个过程,其实身体是由反弓→身体绷直的过程,向前卸力是很小的动作,可以这么理解,卸力动作越小,表明能量损失越少,传递到球拍的效率就越高。搞卫生,丹神,确实是比普通专业选手更胜一筹的发力。同时,也理解了熊国宝教练的动作原理,并不是被人攻讦的错误,反而是棋高一着的高明。

  找到拉力线,事半功倍!试了一下,击球感觉已是天翻地覆,别有洞天。什么蹬腿,转髋,什么顶肘,内旋,这一刻都变成了附属产品,细枝末节,不足道尔。照原来的路走下去,三辈子恐怕也找不到这种感觉,痛快!

  2023年4月13。最近又有点走火入魔,打球各种别扭。不过已经看到突破黑暗的黎明之光。首先是再次应用了“用小伤病纠正动作”,因为要对抗十几年错误挥拍的肌肉记忆,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之前都没出现过的肩膀疼和手腕疼,这是因为身体的力量传递了过来,但是因为后边程肢体动作不对,反而更容易受伤,所以改动作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不可发蛮力,小伤小痛容易恢复,练废了得不偿失。但是我并没有因此休息养痛,而是继续利用这个疼痛,通过小发力慢慢寻找正确动作,果然,有动作是可以绕开疼痛的,而且经过思考,这样的动作就是符合发力原理的正确动作,如此多次挥拍,非常顺畅,更有趣的是,用不疼的动作挥拍多次后,原来的疼痛居然也减轻了不少(因此推测错误动作并不是导致肌肉拉伤,而是骨骼关节轻微错位,用正确动作反而起到了正骨的效果,当然,大家不要轻易模仿,要因地制宜,适可而止)。

  再者,还验证了此前“卷”的发力理论,也就是架拍之后,身体的反弓,就是我自己所谓的“卷”,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一定在肩膀,手肘和手腕位置,要有紧绷的“拉力”感。我自己命名为蓄力“拉力线”原理,也就是身体内部、骨骼表面的“筋膜+肌肉”体系,从腰腹一直到手腕手指,形成一条完整的弹性拉力线,如同一条橡皮筋,击球前身体反弓,让这条“橡皮筋”绷拉起来,才会有击球瞬间的“弹射感”。

  最后,击球动作并不是上下动作,而是类似扇耳光的倾斜的左右动作,因为“橡皮筋”是从左下贯穿到右上(右手持拍),如果要形成向下击球的效果,就需要头往左偏,整个身体微微左侧,让右手手臂朝天,斜着身体对羽毛球“扇耳光”。以上。

  2023年3月23日。“不先动手”,再次体会到这四个字的重要,而且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换一个字来表达,就是矛叔的“挤”的感觉,当这两者能够统一的时候,才算是打通了任督二脉,发力不再是沉重迟缓的的推和挥,变成了那一瞬间不得不发的弹射感。想象一下,空间中你的拍子固定在那个位置不动,整个身体与大臂小臂结为一体,前压,旋转,去压迫球拍拍柄,大臂小臂和手以及拍子不想动,却被身体传递过来的力量层层叠加,压得喘不过来气,最后关头,由于拍子的停滞惯性,手腕处被压得拼命内旋,不得不带动拍子剧烈翻转,拍头的停滞惯性,导致拍杆弯曲形变,最终拍头终于转正的瞬间,正是击球的刹那!

  这个“挤”,一定是被动的,迫不得已的,懒汉被力量的洪水推着走的压迫感,只有此时,你的力量不会分散,都集中到了拍子(严格讲应该是拍头,所以网上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你击球过程中能感觉到拍头,你的发力才算真的登堂入室,柳暗花明了)这个终极“懒汉”身上。

  所以,我们的误区在哪里?“挥拍”这两个字,本身就容易让人误解,挥,不就是用手臂和手做的动作吗?所以主动先动手有什么错吗?如果以我现在的认知,用一个什么词来替换这个挥拍呢?“压拍”或者“挤拍”可能更合适,但是却更难体会。(就像投篮,很多时候不是投出去的,只是推出去,这个区别,恐怕也和羽毛球的发力一样,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很难参透。)

  B站上有位另类教练袁正益,不认可传统羽毛球教学“鞭打”原理的理念,认为是杠杆原理,遭到很多轩粉特别是辉粉的抨击,其实我在下文中也讲过我的理解,鞭打,可以看做是无数个杠杆作用第次传递的集合体,作为人体没有那么柔软,所以用杠杆来讲,反而可能更容易理解,但这并不代表鞭打就是错误的,反而你在最终末端发力,利用拍头前进+翻转的组合时,体会到鞭甩与否,击球的声音大不相同,一种是peng,一种是pia。所以刘辉教练说,很多羽毛球高手,特别是童子功,不一定是教出来的,而很有可能是自己练出来的。本身大框架没有问题,练着练着,突然某个动作细节调整,特别顺畅有力,于是就一直用。不明所以的教练会说,嗯,你看他学的多好,你们这些废柴,不是我教的不好,是你们悟性太差啦。( 狗头保命,后半段句我自己加上的,与刘教练无关)

  一旦实现末端完全被动,你就掌握了整体的主动,共勉。

  2023年3月8日,祝广大女性球友健康快乐!今天对伤病和发力的理解:身体关节不怕拉和压,最怕折!所以一切有折的动作通通要杜绝!挺胸让身体形成反弓圆弧,除了便于蓄力,还为了形成往前类似滚动或拉动的感觉。大臂高举(不要下垂或平端着),与身体的弧形对接,尽量固定,身体反弓卷腹回弹时,身体和大臂的力量通过肘部传递,尽量纵向贯穿小臂(也就是拉着小臂往前走),这样力量损失最小,也最大可能降低“折”的动作。试了一下,击球声音又变爆了。

  换个表达方法,其实前边这个就是很多教程说的“顶肘”,但前提是肩膀锁定,大臂与身体同频(张连营教练对二楼杀手安赛龙说的胳臂ge bei与身体都是静止的),身体和大臂连接的整体就像鞭子的硬木柄,肘部是拴着鞭子的节点,小臂和拍子一起是柔软的鞭子(这也侧面印证了前边说的把力量纵向贯穿小臂,因为手柄挥动鞭子,对鞭子形成的是拉力,必定是贯穿鞭子本身的),这样的顶肘才能传递身体力量。而不是肩关节灵活得要命、随意转动的顶肘,那样只会废了肩膀。

  上述本来是正手高远球和杀球的体会,毕竟正手都没突破,反手就更不用奢望了。想明白上述道理后,试了一下反手,找一个位置让身体和大臂能够符合身体结构的“相对静止”,比如少先队敬礼到极限时,用身体驱动大臂“顶肘”,一样能找到正手类似的感觉。总之,最重要的,就是大臂与身体的静止状态,以便让身体的力量顺利的传递到肘部,再来考虑小臂与拍子的鞭打。作为野球爱好者,肌肉记忆的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只怕方向错,不怕路远。

  听懂掌声 。

  2023年2月27日,最近的体会:成人学习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思考逻辑和原理,但这也可能是阻碍进步的罪魁祸首。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的琢磨动作原理,发力流程,脚怎么做,腿怎么做,以及腰胸臂肘腕指,觉得每个部位都想明白了,但做的时候往往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想法——它们的肌肉记忆不一致。所以还是一团糟,最要命的一点依然是“手先动”。

  昨天偶然又看了刘辉教练教小女孩的视频,有一句话印象深刻,“爆发力从何而来?可以这么体会,你架好拍,正准备转身击球,突然一个淘气朋友哈你胳肢窝,你一激动核心就会猛烈收缩,大臂小臂拍子被动的被带着走,你会发现这种力量爆炸性很强。”

  试了一下,确实跟平时击球节奏大有不同,这种被核心收缩带动的挥拍,就是鞭打的正确节奏,可以有效改善“手先动”的错误节奏。

  所以,羽毛球最重要的原理是什么?可能在基本动作正确的时候,节奏才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节奏正确的情况下,动作可能自然就正确了。

  下边之前写的,现在想想,洋洋洒洒一大片,价值还不如上边一句话。就不删了,算是之前的心路历程,供球友们参考,这些走过的弯路,没准也是量变到质变必须的积累过程呢。

  ——《黄帝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以下是原回答(写的时候可能当时确实水平有所提高,但现在看其实是走进了死胡同,如果你也这么琢磨球,应该尽早调整方向):

  第一次回答:2022.5。手腕内旋也是鞭打的一部分。明白这一点后,天花板突破了,也终于看懂了林丹的发力。

  第二次回答:2022.10。作为业余爱好者,自己瞎琢磨,每一次小的进步,都以为是发现了真理,但到了场上往往还是发挥不出来,特别是被动时甚至还不如以前,备受打击。随着多次的尝试,倒也发现了一个能够指导所有发力的一个原则,实践证明可行,只有一句话:

  让手肘移动的轨迹指向击球点。

  或者更简单的表述是: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肘尖指向击球点。

  可以试试,反正也不收费,万一是对的呢?

  第三次修改:10月21日。最近看了b站刘辉教练的视频(特别是直播的录播视频),收获非常大。有很多金句比如“完美卸力出鞭甩”,“羽毛球发力一定有一个最佳动作,我敢肯定我百分百正确”。我觉得看了之后,加上不断练习和揣摩,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居然看懂了搞卫生的杀球动作,简直是完美发力的典范!但是由于长期的错误动作,改变需要对抗肌肉记忆,上场打球后,击球节奏的改变磨合让我非常难受,有时甚至还不如从前,但是偶尔的顺畅发力,还是让人信心倍增,发力效率高了数倍(以往错误发力真实效率估计只有10%以内,而正确发力能快速提升到80%以上)。

  第三次回答。10月27日。也许这个回答只是记录给自己看看,但还是忍不住写出来跟大家分享,因为终于悟出来一个自认为是羽毛球发力的“终极原理”,回头再看看之前发的回答,也都是对的,但还不够。

  这个原理,就两字:“卷”与“展”。

  具体来说,就是右手持拍,挥拍前,从拍头开始,尽可能的往左脚脚后跟方向卷起来,顺序是“拍头—手腕—手肘—右肩膀—腹部—左腰”。此时左脚往后移,左脚脚尖点地支撑,与拍头呼应,身体整体形成反弓。此为“卷”。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架拍动作,而是架拍后,击球前的蓄力动作。

  蓄力完成的瞬间,借助腰部因后卷形成的弹性压缩张力,释放“展”出,“展”的顺序与“卷”反过来,一定不要先伸手!一定不要先伸手!!一定不要先伸手!!!

  正常情况下,击球前,拍柄是对着击球点的,手到位之后,拍子瞬间翻转随着小手臂内旋送出,击球,pia!完美鞭击!

  上述是全身发力(与右脚起跳蹬地推动腰部展出还有点区别,可能是跳杀发力顺序,不过我还没学会。),局部小鞭甩,就可以任意截取后半段发力。通过指导其他动作,都能很完美的发力及卸力,包括网前小动作,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和朋友们再能大杀四方。

  第四次回答。11月7日。昨天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想明白一个道理,感觉发力快多了,也更加顺畅和集中。这个道理就是:“节奏”。

  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学习分解动作,力求每个时间节点的空间与教练一模一样,或“很像”,但实际上,教练的分解动作很有可能并不正确!

  如果把击球力量的传导比做水上乐园的大型滑梯,初始阶段平躺(准备),中间下滑斜躺(架拍),遇到转弯还需要侧躺(转体),最后冲出末端的瞬间整个身体腾空而起(击球),落在水池(卸力)。

  教练可以很努力的模仿每个阶段身体的姿态,但你要知道,有力量贯穿身体的动作和凭空做这个动作,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完整挥拍动作的“节奏感”,闭上眼睛体会哪里快,哪里慢,何时快,何时慢,模仿时先慢、后快,先小力、后暴力,逐渐找到身体的节奏感,这个时候,动作反而不那么重要(当然基本动作框架还是要掌握),因为顺节奏的动作是最流畅,最健康的。

  刻意的模仿动作,就像在水上滑梯的中间段了,停下来模仿转弯侧身的动作(身体转正挥拍),此时前段的“势”已然丢失,你相当于是从滑梯中间重新启航,再滑下去,已经没有那么有冲击力了。

  之所以人体很难找到鞭打的节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体的每个关节和部位都有韧带和肌肉牵拉,可以局部主动发力,后半段的关节会在前段力量未到时,“自作主张”的先发力做动作,这就是所谓的错误的“先伸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闭后半段关节,如大臂,小臂,手指的主动意识,把它们当成“身外之物”,先用肩膀带着甩一甩(女孩子撒娇时的手臂垂下,甩肩膀),挥拍时,力量仅限于把拍子架起来,剩下来的都交给惯性。

  等慢慢的找到节奏感,再小心的在每次力量传递到某个关节时,恰到好处的助推一把,做个“功率放大器”。而且,助推结束,一定要再次放松,否则就又成了下个关节力量传导的“绊脚石”。此中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朋友你感觉得到吗?

  第五次回答。11月8日,“让微小的伤病帮助你纠正动作”。羽毛球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次偶然的机会,做出正确的动作,格外顺畅的发力,但往往很难捕捉到这种稍纵即逝的肌肉记忆,一旦抓住它,瓶颈就突破了。

  最近几天,由于执着于挥拍的细节,忽略了整体发力的传导和顺畅,强行发力,造成成手腕和肩膀小小的受伤,就像有个东西硌在关节那里一样,不舒服。所以不正确的方法和动作,结局一定是增加伤病,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如果能正确利用伤病,有可能是突破自己的一个机会(仅限于微小的不适,不适用于严重伤病)。

  在遇到微小伤病时,我们知道,肯定是某个错误动作造成的,那么此时重复错误动作,疼痛就会增加,这时,小幅度重复挥拍动作,就能很容易找到这个“错误动作的元凶”,当然,动作一定要小,别一不小心把自己彻底搞废了。

  找到了错误动作,再进行调整规避,多数情况下,我会发现,调整后的有些动作做出来,几乎完全不会触发已经产生的疼痛,非常流畅自如,我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正确动作,最起码,是比之前错误动作大幅度优化的动作。这样一来,伤病反而成了错误道路路口竖起来的一个“禁止通行”的路牌。所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利用微小伤病。

  根据上述思路,就我今天的实际操作而言,我使用前文所说的“卷与展”的方式发力,不仅非常顺畅,手腕和肩膀不会疼痛,而且挥了十几拍之后,发现之前手腕肩膀硌着疼的感觉竟然还有所缓解,难道是正确动作还能起到活血化瘀的按摩作用吗?真的是意外的收获。

  第六次回答。11月14日。写着写着可能有一点跑题了,就当自己瞎琢磨的心路历程记录吧,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没想请教练,也没想达到什么程度,只是每次想明白一些道理,有所提高,获得感还是挺强的。最近几次实战,发现还是发挥不出来理论上的“发力顺畅感”,归根结底,错误的肌肉记忆太难对抗,到了场上,快节奏下,是不可能通过提醒自己改变节奏的,所以业余球友纠正动作需要更多正确动作的巩固,这个过程非常痛苦,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毅力。

  今天的体会是,改动作的过程中,如果由错误改为正确,肯定会改变节奏,击球点和击球时机也与之前大不相同,纠正的初期会出现“不进反退”的挫败感,我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好在有了一个感觉,就是力量的传导已经逐渐到达了手腕,当前段动作到位之后,力量传递过来,手腕可以感受拍柄传递的强烈的“压腕”感,此时拍子处于“倒拍”阶段,拍头几乎向下指地(高远球动作),即便最初握拍很紧,此时后三指也会被强大的压力强行撑开,如果不发力握紧,拍子就有脱手的可能,此时到击球前,拍杆也必定是弯曲的。此时,后三指维持住不被撑开(相当于维持住鞭子的完整结构),手指已经是充分发力了,因为它要负责帮助手腕内旋把力量传递到拍头。这个阶段手腕处从“压”到“弹”,拍头会瞬间从下到上击中球头。

  关于纠正击球节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想着一定要打到球,而是要专注于把动作做完整,挥拍节奏要正确,打不到球也不要紧,观察球到底是没落到位,还是已经落下去了,下一次再进行调整,总有一次节奏对上了,就能出现完美击球,轻松自如。

  第七次回答。11月27日。“力从地起”与“向上发力”。或许,这会是最后一次修改了吧,自认为心中的疑惑已解。今天有了新的体会,那就是向上发力,以前一直疑惑的一点就是“挥拍时身体是向上展开,如何做到击球方向向前,甚至向下?”。作为一个篮球和羽毛球双料爱好者,二者发力原理其实是相同的,投篮也有一个说法,是向上跳,而不是向前跳。

  答案是什么?力量向上传递,在最后一刻通过手腕(小臂)旋转改变力的方向。

  架拍,侧身,都是为了将身体最大限度“卷”起来,脚蹬地发力的那一刻起,自下而上开始旋转着展开,所以是纵向和轴向的双重展开,形成甩鞭。既然力量从脚下起,那么最有效率的传导就应该是所有的展开都朝向正上方的天空,肘向天,手向天,最后一刻,握拍的手与拍柄的角度最小化(受限于身体结构,握紧时,小臂与拍子的夹角在90度左右,即所谓立腕),拍头由倒拍,在拍杆压弯的带动下,加速甩向天空,完成鞭击。此时,拍面尚未翻转,依然是侧框破风,在完成向上之后,因为手的固定,拍柄依然会继续旋转,做离心运动,并翻转拍面,转成向前,甚至向下,完成击球。

  这个过程中,身体所有的关节,都不会有“折”或者“撞”的感觉,因为它们都像是贴着一堵墙一样,顺着向上,熨帖,顺滑,流畅。在小区挥拍回来,又看了几遍丹神的热身高远球,果真如此。身体素质是一方面,发力科学才是避免伤病的最重要因素啊。至此,似乎已开悟,天花板彻底捅破,舒畅至极!(完结)

  祝所有的业余爱好者都能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发力效率,减少伤病,快乐运动。

  1:高远球打到底线不靠大力,靠挥速快。

  根据公式ω=Ч/t,挥的时间短,速度就越快噢。好比是跳绳,不是力气大就跳得快。

  想提高挥速,得靠手臂内旋。哪怕我不转身,不弯弓,就站直了一个小小顶肘,加手臂内旋,快速挥拍,还是可以打到底线噢。

  实战中有一点很重要,在我们单打主动的时候,或者你是双打的后场,要学会侧身击球,当对方打了一招高远球,他引拍击球的时候,我们启动小跳,根据球的轨迹和力度,迅速判断落球点,我们并步或者马来跳,右脚落到落球点,屈右膝,重心在右脚,左脚尖点地,左手举起瞄球(头顶区不要举起),右手弯胳膊架拍,侧身对着球。

  此时,球已经开始从最高点下落了,我们先左手向左转,带动胸口转正,依靠转身的惯性拍子往后倒(拍面垂直于地面)从而顶肘,此时球已经来到头的上前方了,右脚蹬地,力传到胳膊,手指放松,以肘为轴心向甩双截棍一样,把拍子疾速甩出去,边甩边转正排面(排面平行于网带),击球一刹那捏紧手指,啪得一声,球就往对方底线飞去了。而我们会左脚先落地,右脚后落地,左脚在后右脚在前,重心换到左脚了,别傻站着了,迅速两步回中。

  等你习惯了主动侧身高远球,你就可以试试被动不转身高远球了,原理都是一样的:内旋快速鞭打击球。

  2:劈吊和滑板是很快速的,飞到对方发球线附近。并不是越贴网越好,那种收吊飞的慢。你吊那么慢?我在后场都能三步奔过来噢。

  而我劈吊滑板快速球加动作一致性,你在中场可能都碰不到球噢。

  包切啊捻手指啊,是过时的技术了,现在你就斜排面推动手臂就行。当然也没那么简单,但是学会正确方法后,悟性高20分钟能练成。文字说不清,得看视频或现场学。

  3:步伐很重要,各种技术应该脚先到。

  这样你的回球质量才高(有时间有角度用舒服的姿势挥拍),不至于接不到球,或者只能回到对方中场,被人一拍子定死。

  4:接球左脚在前,右脚前掌落地,防止偷后场。因为人转髋速度很慢的。

  如果对方偷后场,那就右脚前掌往前蹬,左脚往后并步。如果对方发小球,右脚往后蹬,上前随你搓勾挑。

  5:反手高远球,还是靠手臂外旋挥速快,而不是靠大力。1立臂,2看手表动作,3快速外旋甩手臂击球。大拇指记得按在斜棱或者侧面,而不是宽面。

  6:平抽球不好接的时候,蹲着抽。互抽,谁先变招,谁更可能占优势。

  7:打完高远球,正确是左脚先落地,记得马上往中心走两步或者跑两步(头顶区高远球后用并步)不要傻站那等对方回球,对方要是回个网前球,你又被动了。

  这边解释下走两步和跑两步,根据对方水平,如果对方高远球回球质量不高,咱就跑两步去扑球。如果对方回球质量高而且擅长吊球杀球,咱就走两步到中心位置,第二步脚别急着落地,等对方架拍就平行启动,保证可以8个方向移动。

  8:手腕没有力,不要用压手腕打球,一定会受伤的。你听别人说压手腕,要么他不懂,要么他说的压手腕不是你理解的压手腕。应该像洗手后甩水一样利用手腕,而不是招财猫那样。

  9:弓箭步可以提升网前能力。但是跑任何步伐,特别是弓箭步,膝盖不要超过脚尖。你的膝盖会废的。

  10:搓完球,别傻站着,及时往后退走一两步,防止勾球和挑后场。对手很狡猾的!

  11:打完球,拍子及时立着抬拍,及时衔接第二拍,别指向地面。

  12:杀完球,赶紧往中间跑,2步跑到前场那种跑。别傻站着,不是一拍就能杀死的。

  13:如果跑不到,那就两步半。第一步左脚落地后往前跳半步,然后左腿屈膝,右脚弓箭步上前。上前干嘛?为了扑死他。这就是杀上网。

  14:羽毛球讲究九浅一深。回球要长长短短,虚虚实实。为啥?为了'造成对方重心不稳,二次启动,引起他回球质量不高,这就为我们创造了机会。

  15:所以,为什么网前经常假动作选择第二击球点。就是为了晃对方。

  16:所以后场为什么要尽量引拍小,也是为了造成对方晚启动,造成他被动。

  17:渣男大斜线不要轻易使用,因为三角形斜边最大。大斜线就飞行时间长,容易被劫机。

  18:不要追求球拍高磅数。不是磅数大就高远球打的远的。如果动作不对,高磅反而会打不远。因为高磅弹性没低磅好。如果你动作练标准了挥速快传力好,再考虑升磅吧。初学者24磅够了。

  怎么判断升磅?你站在最底线,自己扔几个个球,可以轻松高远球打出界,可以考虑升磅了。

  19:劈吊可以快速挥,但是不要击球抓紧噢,容易出界。劈杀半切半打更容易。

  20:扑球不是往前打,容易触网。应该侧着抹。。

  21:跳着杀球速不一定比站着杀快,这是误区。但是跳着杀落点更靠前。这是个三角函数问题。

  22:接杀,站在中场蹲着接。为啥?这样可以多争取点时间。利用虎口反弹击球,刹那间抓紧,击的更远,防止对方冲上来扑球。

  23:球速快是相对的,杀球也可能比吊球和挑球慢。劈吊和滑板没有杀球速度快,但是面对高手,劈吊和滑板反而容易得分。为什么?他来得及准备,球速快也是慢,你杀不死他。他来不及准备,慢显得快。劈吊和滑板,动作很像高远球,他被骗了重心一靠后甚至退了一步,就接不到了。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发现有时候打到框了,很简单一个球,轻飘飘落下,高手反而接不到。所以,后场动作隐蔽一致性、前场选择第二击球点,引拍小,很重要!不要过度追求吊球贴网、杀球猛,对高手没用的。他看你动作就知道你要干啥了,你反而慢的要死。所以,后期林丹,场上慢的跟老头散步一样,其实咱们1分都得不到。

  24:面对高手,想多得几分,多用高远球、挑球打他的反手头顶,还有劈杀和滑板。你只能指望他回的不到位。

  25:反手高远球,抓拍,拇指顶在侧面,其余四根手指末梢捏住拍子,露出掌心,能看到掌心的川字掌纹。为什么这样呢?1是为最后的击球捏紧,留出空间。2是一捏紧,就会使小臂快速外旋,拍面就会瞬时翻正击球,获得额外的力。

  1立拍,拍子垂直于地面。2看手表动作,以肘对着来球方向,3以手肘为圆心用拍面转圈(此时拍面都是垂直于地面的)从7点方向转到1或2点方向。4最后那一刻,四指末梢一捏,快速带动手臂外旋,拍面顺势翻正击球。右脚同时落地。

  反手高远球应该是所有业余球友的软肋,少那么一份力,差就差在抓拍抓的太实没有露出掌心,没有最后那一下捏紧四指带动手臂外旋。

  26集中说下启动

  A往下打的球或者过网即落的球,我们用进攻型的前后启动,然后用交叉步去各个点,因为交叉步跑的远,B往上打的球,比如后场高远前场挑高远,等于是给了对方杀或吊的机会,我们尽量回到中场采用防守型的平行启动,然后并步去各个点,因为并步跑得快。C启动时,不要站的太直要屈膝,不要双脚落地要脚尖落地,启动是为了小跳后让地面提供一个反方向回弹力,我们要保持身体的弹性,这样才能快那么0.5秒。D平行启动,重心放在屁股上,不要前倾,不要后仰,因为对方可以打8个点。E杀球和吊球后的前后启动,要快,要重心朝前,保证两步到前场去扑球,其中左脚第一步,右脚弓箭步是第二步,如果对方挑后场了,那我们左脚落地后身体赶紧往后倒加强回后场惯性,及时二次启动回后场打球。F如果经常跟一个人打球,你一直想打败他,我们可以认真观察他高远球和吊球引拍时的动作差别,业余的一致性不完美,如果我们发现了差别,那么你就是先知,可以提前启动,然后云淡风轻说一句:我是瞎蒙的或者你让的太明显了啊。

  想到了,再补充。。。

  我也是前几天看林丹打球的视频突然看明白的,我现在感觉直接上升一个档次了。

  奥义就是,把对面击球声想象成发令枪,在“啪”!的一瞬间,下蹲做启动步!一瞬间,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

  这一招,看似简单实则包涵了终极奥义,学会了直接提升了步伐的速度和掌握打球的节奏!新手打球满场跑步动作僵硬,而高手打球是走打,就是边走边打,他们在回动和跑位的过程中都是放松的,只有在启动和击球瞬间发力,这样就能极大的稳住重心节省体力!

  也就是掌握了打球的节奏和律动。

  ——

  稍微修改一下,可能有点歧义,就是对面“啪”的瞬间我们蹬脚…

羽毛球掌握什么原理后让你球技大涨?

羽毛球掌握什么原理后让你球技大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